创城网

人民币被迫迅速贬值,亚洲“货币战”正在酝酿?

2022-05-29 10:47:00

飞猪消消消 http://www.qzj2.com/game/59824.html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确定一批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措施。美联储近日宣布加息50个基点后,美元触及20年高位,并由此引发人民币、欧元以及日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外媒称,为了对抗通胀,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央行正寻求本币升值,通过降低国外产品的价格来帮助降低通胀。受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4月下旬开始被迫迅速贬值,半个月时间,贬值幅度接近5%。面对人民币快速贬值,国内多个进出口企业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近期汇率波动,给业务带来的不同影响。如何应对多国货币波动的复杂局面,成为当前中国企业面前的课题。

网络素材图

一台笔记本多赚400元

“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对公司的利好比较明显,”深圳驰为创新总经理杨利华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生产的一台笔记本在美国卖1000美元,按照原来的汇率,收到货款后结汇只能拿到6300元人民币,而现在能拿到6700元,利润一下子就多了400元,“公司目前现金流增加很多,运营空间也比较充裕”。

驰为创新是一家消费电子企业,通过中国本土跨境出口平台速卖通等,每年都有笔记本、平板电脑等产品大量销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随着美元指数涨势如虹、再创近20年新高,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上周五连续第二日携离岸市场重挫。上周五收盘,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6332,调贬660个基点。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人民币近期快速贬值,一是因为美元指数迅速上升,另外国内经济因疫情以及其他宏观经济原因受到一定压抑,导致市场对人民币预期发生改变,叠加离岸市场上来自海外的做空因素,使得人民币出现下行压力。

人民币突然贬值,给驰为创新这样以出口业务为主的外贸企业带来明显的汇兑收益以及海外竞争力。“人民币贬值5%,相当于公司利润率增加5个点。意味着原来处于亏损的企业,现在可能开始盈利了。”根据杨利华介绍,每次收到货款后,驰为创新就要迅速进行结汇换成人民币,以补充企业日常运营的需要。

此外,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国内纺织服装类出口企业也意味着利好。此前,A股市场纺织服装板块已连续多日走高,如意集团等上周五均涨停收盘。

网络素材图

中日贸易受惠于RCEP

但汇率这把“双刃剑”,并非让中国企业在所有出口市场都迎来利好。统计显示,从2022年开始,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总体呈现快速贬值趋势。4月20日,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正式升破20大关,即1元人民币兑换20日元,为近7年新低。目前,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仍维持在1元人民币兑换19.6日元左右。

杨利华告诉记者,日元一贬值,换回的人民币就少了,公司根据盈亏,就需要在日本销售终端调高价格。“日元不停贬,我们需要不停上调价格。但是一上调,就意味着产品价位高于其他品牌,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如果不上调,就意味着亏损。”杨利华称,有时跟日本客户沟通不下来,为了保住市场,只能硬着头皮亏本卖。

但受惠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中日贸易在汇率波动的背景下,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和田太郎是在中国创业的日本人,上世纪90年代来到中国留学,之后在浙江义乌创业成立购霸贸易公司,专注于日本跨境业务,从日本采购食品、化妆品、母婴产品、生活日用品等在中国市场销售。

和田太郎表示,“日元长期贬值,对于我们从日本进口产品在中国销售非常有好处,因为价格可以调得更低,吸引顾客也更多”。此外,RCEP生效对公司业务也将产生明显利好。据报道,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中日双方达成的关税减免及经贸合作,成为协定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两国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

“比如,日本清酒销往中国的关税率是40%,也就意味着在日本采购100元人民币的清酒来到中国首先要加上40元关税,再加上其他税费,一瓶100元的清酒在市面上可能要卖到一百七八,”和田太郎表示,根据减让安排,中国对日本清酒征收的关税在协定生效后分阶段下调,直至第21年完全取消。“我们的生意肯定会更好,RCEP签署对于中日未来的贸易大有裨益”。

汇率基本稳定更符合大局

东吴证券近日在一份报告中称,人民币汇率近期贬值,也发生在日元以及韩元竞相贬值的新一轮亚洲“货币战”硝烟渐起的背景下。未来日元和韩元汇率的走势,可以被视为人民币未来走势的一个风向标。

霍建国告诉《环球时报》,中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每年都要从全球进口大量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因此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进口成本上涨的因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输入性通胀问题。因此,从汇率的角度上看,保持人民币一定程度稳定有利于整体经济表现。

霍建国认为,人民币加入所谓的亚洲“货币战”不是积极选项。但如果日元韩元贬值幅度过大,会使中国比较被动。“人民币近期贬值具有阶段性,因为美元升值空间有限。另外,如果国内疫情5月底基本稳定,加上出口反弹,将构成人民币汇率支撑,”霍建国分析称,人民币汇率未来还会比较稳定,对美元汇率维持在6.7可能是一个支撑位。

来源:环球时报记者/倪浩

延伸阅读

人民币汇率半个月跌超3000点贬值动能来自何方?

人民币汇率击穿6.7!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贬值。5月6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一度跌破6.73,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内贬值幅度亦超500点。当天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与美元指数快速走强不无关系。同一日,美元指数一度站上104,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

事实上,自今年4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连续跌破多道关口,半个月时间跌超3000基点。

网络素材图

鉴于两年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贬至7.1左右,目前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但亦有观点呼吁下一步支撑汇率的着力点,在于稳增长“真招实招”的尽快落地,货币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推动有效信贷需求企稳回升。

央行5月6日发布的政策研究文章表示,我国已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下一步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不断总结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把握好结构性货币工具投放流动性总量,实施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相配合,共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增长动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稳增长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股市依然不平静。5月6日开盘,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道指最大跌幅达1.6%,两天狂泻1500点;标普500最大跌1.9%;纳指最大跌超2.5%。之后美股拉升,截至北京时间23:30,美股三大指数一度转涨。欧洲主要股指跌幅缩窄,法国CAC40指数跌1.5%,德国DAX指数跌1.4%,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4%,欧洲斯托克50指数跌1.5%。

人民币汇率何时企稳?仍有贬值压力但幅度可控

受出口承压、中美利差收缩甚至倒挂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内仍有进一步贬值的压力。不过,随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不断增强,目前外汇市场情绪较为稳定,多数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概率较低。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鉴于人民币对CFETS篮子在过去15个月显著升值、且基本面因素有所转弱,预计人民币汇率还会进一步贬值。不过,在其他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贬至6.9水平仅会带动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回到100.4,即2021年的平均水平。

截至4月29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103.24,较年初依然微升0.75%。反映出尽管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明显,但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依然非常稳定。

“预计未来几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会进一步走弱,年底达到6.9。由于近期美元保持强势势头,中国出口和经济走弱,人民币对美元在年中可能突破7这个关口,不过年底应该重新回到7以内。”汪涛称。

尽管近期人民币汇率快速走贬,但央行除4月25日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外,并无有“出手”稳定汇率的明显迹象,这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就可看出,汇率变动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5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较上日大降660点,贬至2020年11月5日以来最低。

东北证券

研报认为,人民币贬值空间或较有限。一是在二季度美国密集加息、缩表落定之后,美元指数预计会逐渐走弱;二是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的落地,预计经济在二季度内能逐步改善,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小幅回升;此外,如果出现人民币汇率持续快速大幅贬值,央行或会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干预。

货币政策“下一站”在哪儿?推出超4400亿各类再贷款工具

鉴于两年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贬至7.1左右,目前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但亦有观点呼吁下一步支撑汇率的着力点,在于稳增长“真招实招”的尽快落地,货币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推动有效信贷需求企稳回升。

汪涛预计,中国央行将在汇率和其他政策目标之间寻求平衡。虽然人民币走弱与经济基本面变化以及现行货币政策方向基本一致,但相信央行不会将人民币贬值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央行会避免市场对于人民币形成持续的单边走势预期,因为这将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则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显示出目前实体经济收缩进一步加快。从近期金融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看,我国企业和居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有加剧的趋势。应高度重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从货币政策看,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继续适时实施降准降息,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总量货币政策方面,董希淼认为,要继续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虽然目前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低位,但市场主体获得感并不强,宽信用效果还有待提高。

“例如,引导5年期LPR下调,不仅可以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偿付成本,从而刺激消费需求;也可以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偿付成本,激发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董希淼称,下一步,应适时通过降准、调降政策利率以及压降银行负债成本等,推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行。

不过,鉴于欧美通胀“高烧不退”下,我国也面临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稳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约束下,总量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面临掣肘,这也是为何近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镜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统计,4月以来相关部门已先后宣布推出总计超4400亿元的各类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融资,以及再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等。此外,央行近期还透露,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民航专项再贷款。

根据央行5月6日发布的政策研究文章显示,2022年3月末,全国再贷款再贴现余额达到2.47万亿元,同比增加5263亿元。

中信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疫情之下经济承压,货币政策总体要维持宽松取向,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目标下货币政策存在总量宽松的空间,但由于传统货币政策空间随着前期大量政策落地而收窄,叠加海外紧缩周期对于我国央行政策实施的制约,后续更多还是倾向于结构性工具,促消费、稳地产、支持三农小微和科创企业、保障粮食和能源生产供应和物流畅通等将是后续政策的着力点。

中银证券

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摆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现金流的冲击,社会的消费和投资意愿趋于减弱。然而,现在大量的金融政策主要是支持企业加杠杆,但是由于市场主体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而没有现金流,加杠杆的意愿也不高。面对疫情防控,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能包打天下,应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以及宏观政策与其他包括公共卫生政策在内的协调联动。由于疫情带来的冲击是非对称的,货币政策除了总量层面的管控之外,也应该聚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创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