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21:19:00
林彪,自从1928年在井冈山与毛主席相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跟随在毛主席身边学习;可以说,林彪是十分熟悉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战术且知其正确性的。
然而,就是很熟悉毛主席的林彪,在遵义会议上,并没有明确支持毛主席,对“左”倾领导错误的军事战略战术进行批评,他是一言不发,为何会如此?
一、林彪简介
原名林育蓉。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任红4军第28团营长、团长第1纵队纵队长。参加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
1930年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红4军军长,红1军团总指挥、军团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机坠身亡
二、遵义会议上的表现
李聚奎在《遵义会议前后》一文中提到:遵义会议后林彪没有及时向部队传达会议精神,“不能不说同林彪对遵义会议的态度暧昧有关......在遵义会议上当李德受到批评时,林彪又没有发什么言。”
1972年6月,周恩来在一次党的会议上发表了以《党的历史教训》为名的讲话;在讲话中,周恩来提到林彪在长征时的表现,在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反对“左”倾领导人错误的军事错误时,“当时林彪并不是积极的,是同别人说牢骚话的”。
对于林彪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聂荣臻在其回忆录称:“在会上,林彪没有发什么言。”这一点也得到时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的印证,在《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中,伍修权也称,林彪“基本是一言不发”。
三、林彪为何如此
林彪是毛主席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跟随毛主席很久时间;因而,问题是就是这样熟悉毛主席的人,为何在初步确定毛主席核心领导地位的遵义会议上,一言不发?
对于林彪为何在遵义会议上“一言不发”,李聚奎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林彪时李德‘短促突击’战术的积极鼓吹者和追随者。”
同李聚奎一样,伍修权也是这么认为;伍修权称:
“林彪本来是支持李德那一套的,会上被批判的‘短促突击’等等,也是林彪所热心鼓吹的。一九三四年六月,他还写了《论短促突击》的文章、推销李德的货色;行动上他更是积极执行王明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主张。会议上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批判他,但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左’倾错误中,他确是一员干将,他在会上实际上也处于被批判的地位,所以基本是一言不发。”
正如李聚奎和伍修权讲的那样,林彪之所以在遵义会议上一言不发,就在于他原本也是“左”倾军事路线的支持者,也是处于被批判地位。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之前,作为毛主席培养起来的,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同“左”倾军事路线作斗争。
1934年2月5日,林彪还曾连续六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阵地战、堡垒战、正规战和“短促突击”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林彪当时力主在实战中,诱敌深入,用毛主席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然而,情况在李德的一次军事报告之后就变了。林彪上书不久,也是在二月,他就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红一军团做报告;李德在红一军团讲了一天阵地战和“短促突击”,林彪听后其态度和观点都发生了变化。
1934年6月17日,林彪写了一篇《论短促突击》发表在《战争与革命》第四期上;在文中,林彪称:
“在战略战术上......最基本是要用巧妙的机动,以主力寻求在更宽大无堡垒的地域,进行正规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大量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他更是称赞“短促突击”“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
林彪的突然转变,突然转向“左”倾军事路线,为许多红军将领不解。伍修权称,林彪的文章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为,林彪的文章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屈服。
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整风时,《论短促突击》一文被当作非正面教材,被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
Ps.有一种观点,试图在李德的“短促突击”和林彪的“短促突击”之间作出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