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16:33:02
猪周期的本质是市场经济规律
要想知道家庭农场是否对猪周期产生作用,我们得先再次重温一下猪周期的概念。根据官方定义,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众所周知,“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猪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猪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价上涨。
从2006年6月到2022年3月期间,我国养猪业实际上已经历了四轮猪周期。
第一轮猪周期区间为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猪价于2008年4月到达顶峰,价格为8.44元/斤;
第二轮猪周期区间为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猪价于2011年9月到达顶峰,价格为9.84元/斤;
第三轮猪周期区间为2014年4月至2018年5月,猪价于2016年6月达到顶峰,价格为10.23元/斤;
本轮猪周期区间为2018年5月至今,猪价于2020年8月到达最高峰,价格为18.58元/斤(此数据为月均价,而上文中是周均价,因此在最高峰时,呈现的价格和时间均有所差异)。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表示,对生猪周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几个因素包括生产属性;玉米及饲料价格;替代性肉类(如牛肉和鸡肉)的供应、需求和价格;猪肉批发和零售价格;国内猪肉消费和出口需求;生产效率(即母猪产仔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育肥猪数、生猪屠宰重量等);生产技术;消费者态度的转变;意外事件的影响(如动物疫病暴发、产业政策调整、公共卫生事件);行业信息引导等。
我们不禁思考,猪周期是中国特有的吗?欧美等发达国家会存在猪周期吗?
02
发达国家的猪周期时间明显拉长
据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猪周期依旧存在。通常完整的猪周期为 3~4年。但随着产业形势变动,发达国家在2000年后周期时间明显拉长。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吴琳琳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介绍,以美国为例,美国生猪存在产业体系垂直化,养殖一体化程度较高等特点,并且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导致美国生猪价格波动减小,规模化后的美国生猪存栏总量维持在6000万头左右,整体波动幅度不超10%,进而导致美国的猪周期时间变长。
“国内消费需求稳定、猪肉出口增加和饲料粮市场国际联动性延长了美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周期,但猪价波动幅度依然较高。”朱增勇表示,1950~1985 年美国生猪生产周期平均为4.5年,而价格周期平均为3年(Gene 等,2019)。
沿用Gene的方法,1986~2020 年美国生猪生产可以划分为 5 个完整的周期和1个正在发生的周期,完整周期平均为 5.6 年(详见上表)。其中,2000~2010年周期最长,为10年,1997~2000年最短,为3年。产量增加时间平均为3.8 年,下降时间平均为1.8年,新一轮周期已经连续6年产能增长。
生猪价格周期为5 个完整周期,平均为5.8年,其中,2009~2020 年最长,为11年,1986~1988年和1999~2002年最短,均为3年,价格上涨周期时间平均为3年,下跌周期时间平均为2.8年,2021年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进入新一轮周期。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周期时间2015年以后开始出现分化,外部环境变动对生猪价格影响更大。
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猪周期一直都有存在,那家庭农场是猪周期无法消灭的罪魁祸首吗?
03
家庭农场的市场占比呈逐年递增趋势
要想知道家庭农场是否背锅,得先来看看中国家庭农场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如何。
自2000年以来,中国养猪散户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散户第一轮出现明显的退出潮是在2005年至2006年的猪价低迷期,那时候家家户户养猪的情况开始变少。”朱增勇对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说,小散户的第二轮大规模退出是在非洲猪瘟暴发之后的近几年。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的市场占比在悄然上升。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和《中国畜牧兽医统计》的数据显示:
从2000年至2020年,年出栏99头以下的小户和散户,市场比重从85.1%下降到26.3%;100头到4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6.2%增长至16.6%;年出栏500~9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2%上升到10.8%;1000~2999 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2%上升到13.5%;年出栏3000~49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1.4%上升至7.4%;年出栏5000~9999头的群体,市场比重从1.4%上升至7.3%。
中国的家庭农场存在灵活进出的特点。云南顺鑫家庭农场负责人罗鹤告诉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猪价行情好时,他们会一窝蜂涌入市场,导致生猪市场供过于求,而行情低迷便及时止损,导致市场生猪供不应求。
“这轮猪周期太恐怖了,持续时间太长了。”云南晋宁盛益科技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宁盛益)经理温孝坤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表示,“以前还真没有这种大起大落的感觉,这次实在太难了。”
晋宁盛益建立于2008年,2009年投产,可存栏1000头母猪左右。非瘟在我国流行后,为减少养殖密度,猪场一直存栏700余头母猪,长期以养母猪卖仔猪的模式养殖。温孝坤也是从2009时起一头扎进了养猪业,负责猪场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是猪场的股东之一。因地理位置好,方圆30公里没有其他猪场,晋宁盛益一直以来没有感染过非洲猪瘟,在2019~2020年赚了1100万元。
2021年猪价跌入谷底,5月份,温孝坤卖了最后一批仔猪。11月份,眼看着猪价一跌再跌,云南猪价跌到了4.5元/斤,他便将母猪全部清空,只留了100多头育肥猪。“猪场从去年4月份到今年1月份亏了460万。还好我跑得快,不然会亏得更多。”温孝坤告诉记者,现在行情逐渐恢复,今年6月底打算重新入手150头二元母猪、50头纯种母猪和10头公猪。
无独有偶,河南的梁平(化名)也是如此,2021年生猪价格低,他将猪圈清空了,一只育肥猪都不留。目前,新一轮猪周期开始,他又入手了几百头仔猪育肥,打算年底赶上一波好价格卖出。
04
家庭农场市场比重改变了猪周期的波动幅度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中国的家庭农场这样灵活进出的特点会对猪周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从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市场比重和猪周期的表可看出,家庭农场的市场比重迄今为止无论如何变化,猪周期依旧存在,它并未消亡。
“猪周期本身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农信互联首席生猪分析师夏晨丰告诉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目前来看,猪周期仍是以生猪生理周期为基础,以整个市场参与者的盈利资金情况为驱动而展开的价格周期性波动。”
“猪周期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猪周期有无和家庭农场本身无直接联系。”但是“家庭农场对猪周期的波动幅度有一定影响。”朱增勇解释称,家庭农场的占比变多,是规模化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它仅仅会影响猪周期的时间以及周期内猪价的波动幅度。以欧美国家为例,规模化水平提升、区域化生产和产业内部组织结构优化提升了美国和德国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延长了生产周期。随着中国家庭农场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信息获取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样也会有利于猪周期的平稳波动。
广东某家庭农场负责人林佳链则不认为家庭农场影响了猪周期的波动幅度。他解释称:“非洲猪瘟以前,集团养殖场存栏量占到17%~20%,散户和家庭农场占据绝大多数市场,猪周期反而比较稳定,所以家庭农场并不是影响猪周期的核心因素,我国近两轮猪周期波动剧烈的原因主要是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影响。”
天康生物总经理成辉更是指出了猪周期波动剧烈的根本原因,即“生猪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近几年波动幅度比较大,背后其实是人性使然,人性的趋利避害在影响着中国生猪产能的变化最终反映在生猪价格上。”
可以说,猪周期将会永远存在,是无法被消灭的。
(文章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
文章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